国窑精品

  国窑精品瓷的创作、烧制期涵盖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人们将这一时期中的1949年至1966年的这类瓷器称之为“建国瓷”,将1966年至1976年的这类瓷器称之为“文革瓷”,将1976年至90年代初的这类瓷器统称为“八十年代瓷”,以上三个时期统称“5678瓷”。

  而东南亚及港澳台的一些瓷商则把这三个时期创作、烧制的陶瓷精品称之为“毛泽东时代瓷”、“文化大革命瓷”、“开放瓷”。总之当属计划经济时期的精品瓷器。现今人们把它们统称为“国窑精品瓷”。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中央政府急需从国外购进国防、科技、重工业等方面的重要物资,以兴国安邦,特别对工艺美术行业采取了很多的支持措施,扩大出口创汇。中央领导十分关注景德镇的陶瓷工业,高档日用瓷和艺术瓷首当其冲。

在市政府领导下组建的“十大瓷厂”及其他各瓷厂、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陶瓷学院,由于生产的需要,都拥有自己的美研所、试验组、创作室,为工厂的生产搞样品设计、工艺研究、培养人才,并一直承担国家用瓷、国礼瓷的创作烧制任务。这些单位,人们习惯地将它们统称为“国窑”。

  当年,市政府汇聚一批从旧中国过来的身怀绝技陶瓷艺人,能工巧匠,以及陆续分配到景德镇的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外地美术专科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还有陶瓷学院的毕业生,景德镇各种陶瓷专科学校的在职学员,充实到各厂及部陶瓷研究所的美研所、试验组、创作室,这些人员逐步成为景德镇陶瓷创作烧制的精英。

  1949年至1966年,市政府充实瓷业领导,投入大量资金,实行陶瓷原燃材料统一供应,产品统一收购,统一出口,为艺术陶瓷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资、流通条件。

  在这个时期,省、市政府为创作烧制人员提供优良的条件,组织创作人员外出参观、学写生、画素描,往往每次达数月之久。到北京院校进修,请知名专业教授、著名画家、陶瓷专家(如:梅健鹰、林风眠、祝大年等)为创作人员指导传教,进一步提高了创作人员的专业艺术素养。

  在这个时期,政府对有突出技艺的创作人员授予“陶瓷美术家”、“陶瓷设计师”、“陶瓷设计员”荣誉称号,两次授誉达296人。

  在这个时期,创作人员的地位得到提高,生活有保障,他们抱着翻身解放做主人的心情报效祖国,殚精竭虑,攻克难关,废寝忘食的工作,有一股神清气定的气韵,能静得下心来精心创作。对待创作有极大的热情。

  这一时期,景德镇瓷器的创作取得了显著进步。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双百”方针的指导下,创作人员发挥聪明才智,齐心协力,展现了他们的实力和开拓精神,继承而不失时代精神,借鉴而不损民族风格,出现了缤纷华丽、争芳斗艳的崭新局面。许多成型及工艺突破了前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新花面、新工艺层出不穷,投入到批量生产中,有不少获得国际、国家、省、市各种奖项。

  这一时期,创作题材在继承传统的人物、山水、花鸟的基础上,还出现了紧跟时代的作品。人物出现了领袖系列(包括当时与我国是友好国家的领袖)、国内的先进人物系列、各少数民族人物系列、各行各业人物系列。山水出现了工厂、农村新变化的景象系列,展现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时代特色的作品。还有一大批政府组织创作人员赴井冈山、庐山、瑞金、南昌等地写生的艺术陶瓷作品,包括在景德镇的写生作品。

  这一时期,这些艺术陶瓷的精品,部分用作出口创汇,部分用作国家用瓷(如中央各部委的陈设)、国家外交礼品瓷(如赠送外国元首等),驻外使馆、高档宾馆(如钓鱼台国宾馆、北京饭店、江西宾馆等),重要会议场所(如人民大会堂、江西省委会议厅等)。还有就是各地的友谊商店,如北京、广州、南昌、景德镇等地友谊商店,供国际友人选购。再就是各创作单位展示或库存。

  这一时期,由于人们处于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状态,无经济能力购藏这些作品,当时并不被人重视,基本上是单位购买,或是为某个特定的场所、机场、车站订购,或为中央领导用瓷,或作为重要节日的献礼瓷,散落在民间的甚少。

1966年至1976年,不少创作人员、技艺人员因为政治问题、出身问题和从事传统题材创作问题而遭到迫害、批判斗争、关“牛棚”、下放农村,被迫中止艺术陶瓷的创作,人人自危。

  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传统题材的作品被称为“封、资、修”的东西。这些宝贵的艺术陶瓷精品,被造反派、红卫兵无情的打砸,让很多精美的陶瓷作品惨遭毁灭。取而代之的创作烧制是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进程不断推出的。初期多为毛泽东语录牌、毛泽东像章、毛泽东各时期的革命活动题材作品和支持世界革命题材的作品。毛泽东各时期的雕塑像,最大的烧制品有毛泽东身材大小一比一甚至更大的成瓷,要拆开窑门满窑。出现了“红卫兵系列”、“样板戏人物系列”、“英雄人物系列”、“工农兵形象系列”、“反霸权系列”、“世界人民热爱毛主席系列”,还有“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系列”、“迎接九大系列”、“莺歌燕舞系列”、“欢庆胜利系列”等等题材,此时也会出现了一些结合文革运动需要的古代人物系列,还出现过以华国锋为题材的作品。

  创作烧制这类题材作品,均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创作人员是要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弄不好就会被“扣帽子、打棍子”,成为“反革命份子”、“罪人”,遭到残酷打击。

  这些创作,追求红、光、亮、高、大、全的特色,采用了许多难度极大的工艺手法,不计时间和成本,是在集体创作、群策群力的大气候中创作的。当时有些出身(成份)好的创作人员和允许从事创作的技艺人员,由于政治压力的存在,他们只能倾心倾力,不计报酬,不计名利,谁都不敢在作品上署上自己的名字,小心翼翼的工作。特别是创作那些重大题材的陶瓷作品,是由国家投入、集体创作,反复讨论,精挑细选,绘制烧造后,经审核以后才算成功。

  所以,“文革”期间创作的陶瓷作品,每件都具有政治背景,这个时期创作的作品,人们现在统称“文革瓷”,具有现代文物的性质。

  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低下,大家都是拿工资,根本无力购买,个人家中留存的精品并不多,如果有也是因为特殊的原因才有存在,个人留存多为贴花的瓷像章和小尺寸的毛泽东半身塑像及一些有“文革”口号的日用瓷。加之当时停工停产闹革命,也影响制作的数量。创作烧制的精品“文革瓷”除政府部门陈设外,国营的大型瓷器店、友谊商店和大宾馆也是作为政治任务而购入的,或者存放在各瓷厂、陶研所的仓库里、陶瓷档案室里,当时这些作品好像就不具备商品的属性。

  也有一些销往香港、东南亚国家,当时我国受美国等国家的制约,不少陶瓷作品均由港、澳出口国外,但政治性题材的作品国外不受欢迎。香港不少商家迫于进货的压力,也会收购部分这种文革题材的精品瓷,他们也是为迎合国内政治的需要,但销路并不好。

  1976年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但十年的浩劫,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为解决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稳定经济形势,为中央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国家再次以工艺美术行业为重点,筹措资金。市政府也竭力支持振兴瓷业,扩大出口。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统题材的封锁而无法生产,这时期市场上有很大的需求,使得文革前的不少产品得以恢复生产,十分畅销。

  此时的形势给创作人员的艺术生涯带来了第二个春天,多年压抑的心情得到了释放。倍受打击的陶瓷美术家、陶瓷技艺人员如释重负,似有重新解放的感觉,从政治上感受到政府的温暖,为恢复传统陶瓷和创新重新亮出自己的绝手招数。政府也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前的陶瓷美术家授誉,1978年、1979年再次授予13人为陶瓷美术家称号,1979年至1997年还三次授予了12人前所未有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以表彰和激励陶瓷创作人员。

  “文革”结束后的几年内,由于受历次政治运动的影响,不少陶瓷创作人员还心有余悸,敢在作品上大大方方落上自己名款的人还寥寥无几,能有个小暗号就不错了。或是落美研所(美研室)或厂名。这就是不少陶瓷艺术精品没有落款的原因。

此间国内人们的生活水平处在逐步提高的起跑线上。人们也开始称这些创作烧制人员为艺术家,称他们创作的瓷器为作品。这些好的作品基本流失在海外或港、澳、台。

  随着改革开放的新形势,1985年国家实行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个体私营企业陆续兴起,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门畅开,不少国内外的收藏家和有识人士,对新中国建立后的艺术陶瓷精品产生了浓厚的收藏兴趣,四处购藏。不少陶瓷艺术家为改变生活状况,也把创作的艺术精品出售给这些人,或身在单位而私下为个体、私营企业不遗余力的制作。

  走向市场化的国有十大瓷厂,在改制的状况下生存艰难,连工资都成问题。这些单位把留存多年的国窑艺术品销售给收藏家和商人,销售科成为热门科室。不少经销这些国窑陶瓷精品的国有公司和门店也热衷出售这些精品瓷。包括轻工部陶研所、陶瓷学院、陶瓷馆等馆藏机构,最后以出口公司清仓扫货为结束。给不少艺术陶瓷商人提供了买卖的机遇,还让不少制作难度极高的精品艺术陶瓷流失海外,流失于民间。

  这些曾经辉煌的瓷厂陆续解体,轻工业陶研所也步履艰难。这些厂、所当时为解燃眉之急而采用的杀鸡取卵的方法,所抛售的这些用以存档、镇厂的艺术陶瓷精品及库存的艺术陶瓷、工艺精品,让一些私人收藏日益丰盛。有的数量、质量甚至超过国家博物馆。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定会看到国窑精品瓷私人博物馆的兴起。

  活跃在这些国有瓷厂及其他厂的陶瓷艺术家及技艺人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陆续退休、去世。他们中有些人或自己创业经营,或受外地陶瓷企业聘用,或受雇于雨后春笋般的个体、私营企业,融入到改革开放之中,成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十大瓷厂及其它厂陆续退出了陶瓷历史舞台。景德镇的艺术陶瓷新生代,正在陶瓷历史舞台上如日中天,正在创造更大的辉煌。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投入的十大瓷厂及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可称之为国窑,也有人称之为”现代官窑”、“红色官窑”。其研究创作烧制的精美艺术陶瓷,可称之为国窑之精品。这些精美的艺术陶瓷的产生是在一个特殊的时期,现在这些作品不少已无法复制,流传至今的这些瓷器犹如凤毛麟角。这些国窑精品瓷当时创作烧制的数量相对不多,更凸显出这些精品艺术陶瓷的珍贵。

  这个时期,政府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出类拔萃的工艺和美术创作人材。这些陶瓷艺术家为创作烧制这些精品,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才使这个时期的精品国窑瓷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

  计划经济时期的这些国窑精品瓷可与历代官窑工艺抗争,可与康、雍、乾官窑瓷器媲美。这些精品艺术陶瓷在传承古法制瓷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突破了古代制瓷装饰呆板、繁杂的局限;作品视野更加广阔,更加生动,工艺更强,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是难以逾越的。

  这些国窑之精品陶瓷具有政治性、历史性、学术性、文化性、史料性、纪念性、投资性,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将在我国的陶瓷史上产生久远的影响。

创建时间:2018-12-21 10:10
首页    国窑精品    国窑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