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十大瓷厂”的历史地位及贡献

廖传铭

“十大瓷厂”,实际上是对景德镇国营陶瓷企业的统称。从1949年第一家国有陶瓷企业的诞生,到2009年国有陶瓷企业包括“十大瓷厂”,退出历史舞台而得以终结。回眸60年的辉煌历史,“十大瓷厂”的历史地位及其贡献值得研究探讨,值得总结和借鉴。

本文拟从“十大瓷厂”的由来、地位、贡献三个方面,浅论“十大瓷厂”历史地位及贡献。

   一、“十大瓷厂”的历史由来

  1949年景德镇解放,陶瓷企业经历私私联营、公私合营、手工业改造。1958年,在公有化、规模化的热潮中,从当年6月至9月,景德镇市开始了第二轮大规模的并厂联社工作。扩并后的瓷全部转为地方国营企业,大瓷厂的规模逐步形成,“十大瓷厂”的雏形初步显现。

1985年出版的《景德镇陶瓷工业年鉴》表明,景德镇的国营瓷厂除了“十大瓷厂”外,还包括1965年从人民瓷厂划出一部分组建而成的新华瓷厂,所以“十大瓷厂”到了后期,实际上是对这11家国营瓷厂的统称。

  1991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的江西》中提到,“十大瓷厂”都是由私营小作坊改造而成的国营大企业,“这一年(1953年)成立景德镇陶瓷生产管理局(1956年改为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有步骤地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化道路。1954年,瓷业合作社发展到64个,入社人数达5700多人。1955年对瓷业手工业合作社进行合并,同时实行对私营企业的公私合营。到1956年,全市组成19个公私合营瓷厂、16个瓷器工艺合作社和115个画瓷工艺合作社。入社人数占全市手工业人数的97.9%,所有私营企业全部实现公私合营。1958年,各瓷厂和各瓷业合作社进一步合并,组成9个大型的地方国营日用瓷厂,加上1950年4月建立的国营建国瓷厂,称为“十大瓷厂” 。根据这一线索,建国瓷厂、人民瓷厂、艺术瓷厂,东风瓷厂、景兴瓷厂、光明瓷厂、红星瓷厂、红旗瓷厂、宇宙瓷厂、为民瓷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十大瓷厂”。

  1961年后,随着国家调整压缩政策的实行,逐步把规模较大的陶瓷企业进行拆分,企业数量随即增加,同时还添加了一些新企业。至2009年陶瓷企业改制,隶属于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的有一定规模的公有制陶瓷生产企业达16家。

二、“十大瓷厂”的历史地位

   “十大瓷厂”是景德镇陶瓷工业中的领头羊,是景德镇陶瓷发展的风向标,在景德镇陶瓷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十大瓷厂”延续景德镇千年窑火

第一个国民经济计划吋期,景德镇陶瓷产业经过私私联营、公私合营和对手工业改造完成后,进入第二个国民经济计划时期,恰遇1958年的公有化、规模化,纷纷转为地方国营企业。由此,“十大瓷厂”这个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奠定了在景德镇陶瓷以及地方工业中的主导地位,独领风骚60年。

党中央国务院对景德镇陶瓷非常重视,原市委书记赵渊在回忆文章中写道:1958年底,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经计委主任薄一波,在省委工业部部长王真陪同下来景市视察工作,他说:“景德镇日用陶瓷有崇高的地位,在国际上有深远的影响,今后必须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质量。要有自己的民族风格,但不能固步自封。要多吸收别人的长处,提倡独创与学习相结合"。当时,薄一波还批给了景德镇10部汽车,对瓷业运输是很大的支持。

影响深远的是毛泽东主席的简短问话。1956年毛主席到江西视察,在向塘车站的火车上召见了省、地、市委领导干部,赵渊是晚上赶到的。毛主席对他说:“你是管瓷器的,就要把瓷器管好”。以后,陆续有中央领导同志视察江西或景德镇,他们对发展陶瓷生产均有指示。1959年接省委通知说:刘少奇同志在庐山开会期间将要来景德镇视察,后因开会来不了,省委书记处书记方志纯同志转告说,少奇同志很关心你们的瓷器生产,说“没有瓷器就没有景德镇”。

   1960年11月,董必武副主席来景德镇市视察工作,他对陶瓷生产作了重要指示,还写了一首诗,《初到景德镇》:”昌南自昔号瓷都,中外驰名誉允孚。青白釉传色泽美,方圆形似器容殊。艺精雕塑神如活,绘胜描摹采欲敷。技术革新求实用,共同跃进是前途。”表达对景德镇瓷业的重视和关怀,并指出手工业生产的群众性、产品变化快等特点,要我们适应市场变化需求,还述及名瓷来之不易、景德镇的历史作用、文化传播以及要关心工人生活、加强技术改造等问题。

1962年3月,朱德委员长及康克清、陈奇涵同志来到景德镇,视察了工厂、陶研所等单位,作了许多重要指示。强调要提高质量,要恢复传统产品,恢复失传的颜色釉,指出要搞点机械化,要烧煤才有前途。对老工人、名画家的生活待遇应有关照等等。

1965年7月6日,郭沫若副委员长在景德镇艺术瓷厂视察工作时即兴挥毫,题写诗篇《赠与艺术瓷厂》:“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宋代以来传信誉,神州而外有均输。贵逾珍宝明逾镜,画比荆关字比苏。技术革新精益进,前驱不断再前驱。”

赵渊同志对景德镇陶瓷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始终把陶瓷作为景德镇工作的重中之重。他认为,景德镇同瓷器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瓷器的名声,就没有景德镇的历史地位,景德镇瓷器的名声是全市工人、技术人员和艺术家们共同创造的财富。“瓷业兴、百业兴”是景德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有现象,并提出“以瓷业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成了景德镇市各级领导共同遵循的方针。

2、“十大瓷厂”成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基石

景德镇陶瓷工业是从零星分散的手工业作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0年景德镇陶瓷工业仅有2493户、从业人员15900人,其中私营企业836户、个体手工业1654户、国营2户。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将这些私营作坊和个体户逐步改造成为手工业合作社、画瓷社和公私合营,以后又进一步调整为15个大瓷厂,其中:国营11个、大集体4个。已由一个单一手工生产瓷器的地区发展到全国最大、最完整的陶瓷工业基地,“十大瓷”成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基石。。

3、“十大瓷厂”成为全国陶瓷质量的排头兵

全国六大产瓷区中优质产品得金、银牌奖数以景德镇最多。1975~1985年的全国产品质量评比中获得五块金牌和四块银牌,获得金牌奖的是人民瓷厂的长青牌青花梧桐餐具二块、艺术瓷厂福寿牌粉彩瓷、光明瓷厂和红光瓷厂玩玉牌青花玲珑瓷二块。获得银质奖的有建国瓷厂的珠光牌高温颜色釉、艺术瓷厂的景德镇牌薄胎瓷。宇宙瓷厂高岭牌新花西餐具,人民瓷厂影青凤牡餐具。1984年,人民瓷厂的青花梧桐餐具先后在民主德国莱比锡、捷克布尔诺、波兰波兹南的博览会上连获三块金牌。一个产品能够连续在这样多的国际博览会上获金牌奖,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国际上也是少有的。

4、“十大瓷厂”中的四大传统名瓷名扬四海

景德镇的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被誉为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矿物颜料,在素白瓷坯上描绘纹饰,然后通体施透明釉,经1280—1300℃高温一次烧成。青花瓷是釉下彩的杰出代表,于元代发展成熟。由于青花瓷色釉素雅、输出范围广、存世数量大而成为景德镇传统瓷之首;粉彩是景德镇创制的新品种,其发展素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说。因清康熙帝喜爱西方珐琅画,御窑厂艺人遂用珐琅彩的色料绘制五彩瓷的局部纹样,形成粉彩的初期形式。乾隆时期,粉彩瓷的制作达到顶峰;玲珑瓷是镂花瓷的一种,其制作方法是在细薄的坯胎上,雕成米粒状的透花洞,称作“玲珑眼”,然后经多次填釉,填平通花洞,再通体施釉,入窑烧制而成。玲珑瓷镂空处精巧、透亮,釉色犹如玻璃;颜色釉是在釉料里添加金属氧化物,经过特定的温度和窑炉气氛,呈现不同的颜色。色釉成色效果主要与釉料组成、粒度大小、烧制温度以及烧制气氛等密切关系。

在“十大瓷厂”中,有生产青花的人民瓷厂、生产粉彩的艺术瓷厂、生产玲珑的光明瓷厂、生产颜色釉的建国瓷厂。这些瓷厂所生产的精美瓷器成为国家用瓷、赠送外国元首的礼品瓷、国内外各大博物馆首选的收藏瓷器。同时,四大传统名瓷还在出口瓷中占有很大比重。上世纪50-90年代前期,景德镇日用陶瓷是国家重点和大宗出口商品,年均换汇3000万美元以上,景德镇陶瓷出口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十大瓷厂”生产的陶瓷,在出口瓷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三、“十大瓷厂”的历史贡献

“十大瓷厂”的历史贡献,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探索了一条陶瓷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一个陶瓷产业跳跃式发展的新格局;“十大瓷厂”的国礼瓷树立景德镇新形象;“十大瓷厂”的利税占财政收入半壁江山等四个方面。

1、探索了一条陶瓷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至解放前夕,全镇只剩下百来个处于停业状态的作坊和1000名左右实际上处于失业状态的工人。景德的陶瓷工业已是奄奄一息。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后,市政府采取了有效描施,回收流散的技术工人,对失业工人进行救济,并组织生产自救,逐步恢复瓷业生产。对私营工商业则给子低息贷款,帮助疏通供销环节,调动他们复工开业的积极性。1949年底,全镇瓷业有1375户复业,9551人复工,能进行生产的松、杂柴窑101座。1949年8月,市政府着手筹建地方国营景德镇市建国瓷业公司。1950年正式开工生产,同年5月成立景德镇市瓷业公司。1952年,成立了景德镇市陶瓷生产管理局,管理全市公、私营瓷业生产企业。同年开始“建国瓷”的试制,恢复和发展了传统制瓷技艺,并于同一年先后成立了3个加工合作社和5个生产合作社,将172个私营小厂合并成18个私营联厂。把1946年兴办的铁工厂和华电瓷厂也先后改造成为公私合营企业。1954年,全市已有陶瓷生产合作社54个,职工逾万人。1953年到1957年底,陶瓷年产量平均递增31.62%。1957年日用瓷年产量2.76亿件、电瓷2976吨,产值593.8万元,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同年全市工业产值达到919万元,是1952年的3.25倍。在这个时期,国家十分重视陶瓷工业的发展,景德镇市被列为江西省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1958年全市又合并成立了12个地方国营瓷厂,使企业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些瓷厂的成型、烧造、彩绘、包装等工序逐步配套,生产速度加快,经济益也较好。除日用瓷外,卫生洁具瓷、建筑面砖也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组建地方国营陶瓷企业,一条快速发展景德镇陶瓷的新路子逐步形成。

2、形成了一个陶瓷产业跳跃式发展的新格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政府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方针,1985年,日用瓷产量达2.89亿件,比1976年增长48%,日用瓷品种发展到1000多种器型、2500多种花面,旅游瓷、仿古瓷、民族用瓷有很大发展,并且有一批名优产品获得国际和国内金奖。陶瓷工业系统的利税总额由1976年的-461万元上升到1985年的3908万元。建筑卫生瓷和工业用瓷得到快速发展。1985年全市釉面砖总产量达386.2万平方米,为1956年的10倍。特种陶瓷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光学、航空、航天等领域。全市生产高技术陶瓷的企业有7家,技术力量强,设备条件好,检测手段齐全,许多产品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有的还属国内首创。最德镇陶瓷工业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历史上鼎盛时期的200多个家庭小作坊已经发展成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的大瓷厂;过去以日用、陈设瓷为主的陶瓷生产,已发展为日用瓷、建筑瓷、卫生瓷、工业瓷、高级技术类陶瓷;过去分散的瓷器生产,已建设成为一个包括原料勘探、矿山开采、陶瓷机械、耐火材料、石膏模具、陶瓷匣钵、瓷用化工、窑炉安装、瓷器包装等协作配套的系列生产;陶瓷的生产经营,也发展成为包括生产、流通、科研、设计、文化、教育、考古、旅游在内的完整的陶瓷产业体系。陶瓷产品不但遍销国内市场,而且行销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个适合景德镇陶瓷产生跳跃式发展的新格局。

  3、“十大瓷厂”的国礼瓷树立了景德镇崭新形象

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景德镇陶瓷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美仑美奂的陶瓷精品,成为弘扬中华民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景德镇市是全国唯一设立国家用瓷办公室的陶瓷产区,自1959年设立以来,除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课题外,负责组织生产开发和提供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事活动的礼品瓷:为我国驻外使领事馆提供陈设和日用瓷: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央办公厅等提供高档国宴瓷,为国家的外交、外事活动作出了较大页献。

景德镇是中国陶瓷古镇,其陶瓷礼品以工艺陶瓷为主,瓷艺高超中外闻名。景德镇自中晚唐时期开始生产瓷器,素有”瓷都”之称。产品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

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和给来中国访问的外国元首及政要的礼品瓷,基本上由“十大瓷厂”承担研制和生产。除承担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及390多户大中城市宾馆饭店用户订瓷的同时,还完成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出访的礼品瓷四十多个品种五千多件。其中,据上世纪70~90年代数据表明:人民瓷厂92件(套)、光明瓷113件(套)、艺术瓷厂46件(套)、建国瓷厂98件(套)。那一件件、一套套礼品瓷,凝聚了景德镇陶瓷最精良的技艺,最高的制瓷水平,代表了中国陶瓷的新形象,无愧于世界瓷都的称号。

4、“十大瓷厂”的利税总额占财政收入半壁江山

公元十七世纪工业文明时期,景德镇以手工业文明著称于世。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陶瓷逐步从手工业过渡到工业化。一段时期以来,陶瓷工业收入占市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陶瓷发展速度更加迅猛。1988年,全市共有日用陶瓷工业企业78家,直接为陶瓷生产服务的企业20家。全市日用陶瓷工业产值为33057万元,比1949年增长32.76倍,出口瓷产量已达11262万件,比1949年增长47.13倍;工业和建筑陶瓷产值达到5834万元,比1949年增长625倍;日用瓷合格率达91.1%,其中出口瓷合格率达62.3%,比1961年分别提高6.65%和7.79%。陶瓷工业(1949~1988年)四十年所实现利税58164万元,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十年所实现的利税32626万元,占四十年利税总额的55.92%。1949年至1988年,陶瓷出口创汇累计42817万美元,其中后十年的创汇额占60.48%。

  景德镇陶瓷为国家提供了丰厚的利税,“十大瓷厂”功不可没。同时,国家也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发展增添了后劲。仅“六五”“七五””八五“十五年内,共投资58607万元。六五”期间,以煤代柴和窑炉隧道化改造,投资8638万元;“七五”期间,对陶瓷工业全面系统的配套改造,投资2.06亿元;1987年,为民瓷以901万元中标国家项目,以4369万元引进德国全套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窑炉,建成高档日用瓷生产线;“八五”期间,对景德镇陶瓷进行第二次改造,投资2.5亿元。

  回忆是延续陶瓷人挥之不去、难以释怀的陶瓷情结;探讨是传承陶瓷人精益求精、海纳百川的工匠情怀。“十大瓷厂”的历史地位及其贡献有目共睹,在景德镇陶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书写了一段辉煌的过去,值得我们深情地回忆;更值得我们深入地探讨。

 (作者系原景德镇市机械工业局副县级调研员)

创建时间:2018-11-28 10:24
首页    学术成果    浅论“十大瓷厂”的历史地位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