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可忘却的记忆-艺术交流-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
他们是新中国陶瓷发展的见证人、亲历者,
他们是创造历史辉煌的元老功臣,
他们不可再生,弥足珍贵,
他们是景德镇的宝贝儿,
是景德镇瓷业不可忘却的记忆……
因为这件事,这些景德镇的宝贝们聚到了一起!
2018年11月22日,景德镇市高岭大道99号,久违的阳光照射在珠山东市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的厅内院外,这里高朋满座,嘉宾云集。
这是一场酝酿已久的特殊聚会,与会人员除了现任陶瓷、文化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外,绝大多数都是年长者,小的已过花甲,长者已是耄耋。满头银发和满面皱纹是他们的标签,饱经沧桑的脸上洋溢出笑容,令人倍感亲切。
《国窑风华——景德镇十大瓷厂历史贡献论坛》,一场近年来最大规模、最高规格,专事研究“十大瓷厂”历史贡献的学术会议在这里召开。当年曾参与景德镇市十大瓷厂建设与发展的老领导、老工程技术人员、老工艺美术人员、老劳模代表、陶瓷界著名人士以及陶瓷收藏爱好者共计百余人是这次论坛的主角。
曾经同事攻克难关,曾经并肩挥洒汗水,十大瓷厂解体后,他们怀着深深的怀恋与不舍,渐渐年华老去,已经许久没有这么多人在一起相聚啦!
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原负责人,今年已近80高龄的徐希祉专程从上海赶来,在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看着台下一张张苍老而熟悉的面孔,情绪激动,感触万千。他清晰地回忆当年华风瓷厂大型日用瓷生产线的上马和遇到的技术难题,讲述国家毅然将2亿技改资金全额拨给景德镇等故年往事,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感动在场的每一个人。
有老同志现场欣然题笔,写下歌颂“十大瓷厂”的豪迈诗篇:东风浩荡闪红星、曙光初照放光明,建国奠基立新华,红旗招展促景兴,华风创业树新风,为民立志为人民,雕塑神功红光耀、艺术名瓷宇宙惊!(红字为瓷厂厂名)
在下午的论坛交流中,当年分管十大瓷厂企业管理、窑炉生产、工艺材料、国家用瓷和市场营销的老领导、老同志代表,重点对景德镇十大瓷厂在企业特色、科技创新、工艺成就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回顾。原光明瓷厂负责人刘火金,市窑炉学会副理事长、省陶瓷公司原副总工程师吴莹,原国家用瓷办公室副主任江启初,景德镇陶瓷馆副馆长徐桃生、陶瓷雕塑泰斗周国桢、原建国瓷厂副厂长邓希平,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原总经理刘培金,陶瓷收藏家王光胜、吴忠信、李中权等人,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印证的方式先后发言,开展深入的研究与交流。在总结疏理“十大瓷厂”时期陶瓷工业建设发展成就与经验的同时,为新时代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振兴建言献策。
精彩回顾:
吴莹(市窑炉学会副理事长、省陶瓷公司原副总工程师吴莹):
十大瓷厂窑炉技术主要历经了五次变革,为景德镇瓷业的飞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一次是柴窑向间歇式倒焰圆窑的转变,之后是圆窑向煤烧隧道窑的转变,向油烧隧道窑的转变,之后是向气窑的转变,向梭式窑的转变。
每一次转变都与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动向紧密关联。从最早建国初期的约80座柴窑,到200多座间歇式倒焰圆窑,到60年代有了34条煤烧隧道窑(光明瓷厂有第一座)。70年代考虑到煤烧污染,改用油烧,国家每年拨给全市3万吨的用油指标,保证了全市21条油烧隧道窑的生产。又因为油烧对燃料损耗太大,开始从德国引进气烧隧道窑,多的时候全市共有47座隧道窑。因为隧道窑不便划小核算,生产量小的梭式窑得以大量推广,不完全统计,全市梭式窑近3400座。而最早的梭式窑是雕塑瓷厂从澳大利亚引进。
邓希平(原建国瓷厂副厂长):
以生产制作颜色釉陶瓷为主的建国瓷厂在70年代中后期有几次大的科技创新突破。第一次是1976年,轻工部下达一个科研项目,用其他方式取代柴窑烧制钧红,并投入15万元,这是建国瓷厂收到的第一笔大额拨款。厂里专门组织了科研小组,研究试验将什么材料作为燃料,需要什么窑炉烧,配方和烧成气氛怎样调整等。之前包括部所等很多人做了很多试验,包括混合气体,酒精烧制等都没有成功。最后,科研小组花费1年时间,终于实现在倒焰圆窑中用0号柴油成功烧制铜红釉。
第2次突破是在完成了无铅铜红釉的配方后,推而广之,在所有颜色釉配方里进行无铅铜红的实验,8年的时间,使得所有颜色釉中都没有了铅含量。这项突破迈出了颜色釉制作的关键一步,1978年获得了江西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第3次突破是在1979年,我们完成了郎红釉特大件的配方,在不改变烧成条件的的情况下,可烧制成瓷62公分的特大件郎红。这个300件郎红釉的美人肩瓶,马上被外交部礼宾司定为国家主席出访礼品。
李中权(陶瓷收藏家):
我来自天之涯、海之角的新加坡,特别喜爱景德镇瓷器,与景德镇结缘不觉已经35年。飞机、轮船、汽车、火车,的士,我跋山涉水,来到景德镇,就是冲着景德镇的瓷器而来。最早我收藏的是7501瓷,后来才开始关注十大瓷厂厂瓷。当年我来的时候,珠山中路的梧桐树非常高大,七层楼的建筑还在,广场上大板车拉着瓷器满街跑,而现在,这些都不复存在啦!
吴忠信(陶瓷收藏家):
看到十大瓷厂博物馆,我大开眼界,大感惊奇。我是景德镇的拾荒者,近20年来,我就在九江到景德镇的路上来来回回,很多人看不上的东西,比如当年陶瓷设计的手绘稿,建国瓷厂柴窑的废品等等,我都把它们当做宝贝收藏,它们都留有时代的印记,是不可复制的宝贵的东西。(展示自己刚收藏的陶瓷设计手稿)
十大瓷厂的时代背景:
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计划经济时期,景德镇市相继组建了国营景德镇市建国、人民、艺术、新华、东风、景兴、红星、红旗、光明等十几家大型瓷厂,统称为“十大瓷厂”。
近半个世纪内,以“十大瓷厂”为主体的国有陶瓷企业,延续和发展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陶瓷生产工艺,生产的精美陶瓷产品,走进中南海、走进人民大会堂,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内外各类博览会上获奖数量雄居全国各大产瓷区榜首,赢得了世界沉甸甸的金牌赞誉,业绩光载史册。“十大瓷厂”还承制了众多的国家用瓷和国礼瓷,创造了巨额经济财富,换取了大量外汇,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为实现陶瓷产业跨越式发展,“十大瓷厂”进行了全面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造就了瓷业史上的诸多奇迹,铸就了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新高峰,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
虽然“十大瓷厂”相继改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十大瓷厂曾经的辉煌,在中国陶瓷工业史上始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始终是景德镇陶瓷人挥之不去的深刻情怀,其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工业所作出的贡献将永垂青史。